机械-印刷业-走入开放式研发
印刷业需要技术创新,同时又面临研发缺阵的现实窘境。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还没有培养饱满的印刷技术研发体系,又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当中颓然瓦解。谁来承担这份行业责任,谁来推动印刷实用技术的进步与升级换代,人们不能不把眼光落在了商品经济最活跃的主体,也是最基本的细胞—企业身上。企业领衔 梳理国内多年来积累起来的印刷技术研发气力,我们看到了这样1幅场景:印刷类研究所气力萎缩。国内原有国家级和省级印刷研究所10几家,但现在这些研究所仍能坚持弄研究的已屈指可数了。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科研体制改革进程,逐步使这些实用技术类研究所断了皇粮,被推入市场,其中市场意识觉醒早的,开始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市场化运作,逐步变研发机构为生产机构,解决本身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这些研究所有了生产机构的支持,再花工夫去做研发的动力不足,加上国家对他们的支持力度越来越有限,研究所的研发职能逐步萎缩了”,1位印企老总分析,研究所的自我封闭,自我循环,使他们逐步淡出了印刷技术研发队伍。高校借信息及人才优势,理应在技术研发体系中占据重要角色。但高校的研究重在基础理论和学科建设,离实用技术研发回有不小距离。 再来看社会中介型研发组织,虽然在国外有这类组织的成功运作,协会也常常承担起组织者和领导者的角色,但在国内,这方气力还没有多少声音。 跳出印刷业,我们再来看看实用技术研发的通用模式。在国外,很多行业内的顶尖企业同时也是行业实用技术的主要研究者,他们的研发触角乃至常常延伸到了相干基础技术的层面;而在国内,方正、海尔等旗舰企业也纷纭成立了自己的研究院,以充足的技术储备支持起企业的永续发展。 “印刷实用技术的研发主体只能是企业”什么情况下法院会判强拆,在《印刷经理人》进行的采访中,被访者就这1问题的答案惊人地1致。看来,以印刷企业为主角如何保护房屋被强拆,联合高校、研究所乃至设备商、材料商的气力进行开放式研发,是目前印刷技术研发最可行的模式。开放引智“但仅仅依托印刷企业进行研发,气力偏弱,他们需要借力和补充。”以印刷企业为引力源,吸引社会上多种研发资源,构成协力,很多印刷企业打开大门,开放引智,收到了4两拨千斤之效。最常常使用的情势,是课题的开放。上世纪90年代开业的陕西煤航电子票卡有限公司,瞄准了表格印刷领域,但陌生的行业、陌生的流程,使他们有些茫然。“我们请西安理工大学设计了商用表格印刷的工艺、标准和规范,所以1开始就有了1个相对科学的动身点。”煤航的相干人士介绍,现在他们已习惯于技术攻关找西安理工,有长年的合作。课题开放之外,人员的开放与互通也被重视起来。新雅投资团体早在2000年就成立了新雅印刷技术研究所,研究所固定研究人员其实不多,但兼职的比较多。既有企业内兼职的,也有企业外兼职的,高校老师占多数。“这样可以解决科研人员匮乏的现状,对民营印刷企业特别有吸引力”,新雅相干负责人解释。走得更远的,是1些企业开始尝试研发组织结构的开放。温州市苍南县科技局把印刷业作为振兴当地经济的5大支柱产业之首,经费支持之外,还成立了印刷包装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中心的任务之1,就是加强当地印刷企业和研究所、院校的对接和科技合作,主要方式是促使企业和高校共建研究院。目前,中心已推动建立了4个研究院,如江苏大学与浙江大发包装材料有限公司建立的龙发材料研究院等,这类校企共建的研究院在研究目标的设定、人员的调配等方面更能与企业的需要相吻合。实际上,除与高校、研究所进行各种层面的开放式合作,印刷企业也10分重视利用设备商、材料商的气力,进1步扩大研发合作的范围和领域。“印刷企业研发离不开上游的支持,某种程度上来说,印刷企业乃至10分倚重这类支持拆迁现金补偿合适吗。”1位烟包印刷企业的资深人士介绍,“烟包印刷工艺上、技术上的很多改进都是靠上游企业来支持的,比如油墨、特种纸张。如果研制成功,这些材料供应商就可以够取得产品订单。所以说,这是1个双赢的结果。”突破窘境印刷企业的研发之旅,除重视研发、培养开放式的研发理念之外,尚有很多瓶颈乃至窘境等待突破。窘境之1,资金短缺对资金渠道其实不丰富的印刷企业特别是民营印刷企业来说,研发资金短缺是1个普遍的现象。但印刷企业是否是具有了研发意识,是否是用足了相干的研发政策,对张罗研发资金的效果却有很大的不同。“在上海,很多印刷企业研发意识不强,到政府争取相应政策的意识也不强。”界龙团体由于得到了市级科技创新成果奖,相干产品享受了优惠的退税、免税待遇。但有关专家指出,故意识坚持研发,并通过研发成果争取相应税收减免的企业在印刷界其实不多。如何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的科技政策,对印刷企业来讲还是1个需要重视的课题。窘境之2,人才匮乏“印刷企业弄研发,关键瓶颈是人,特别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和计算机手段的复合型人才。”李家祥指出,自主研发的科研人员气力不足,直接影响了印刷企业的研发步伐。除人才匮乏,对有限科研人员没有有效、公道使用,没有依托科学的鼓励机制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也是印刷企业需要警醒的问题。窘境之3,信息短路在的采访中,不只1家印刷企业提到了研发信息的通路问题。新技术、新工艺、新发明的信息渠道不通畅,很难得到专家型、分析型的信息服务,统计信息的支离和滞后,都使企业的科学决策遭到了影响。“我们希望能出现这样的中介组织,集合起行业的气力,组成专家型队伍,搜集国际、国内行业发展动向和技术发展动态,为企业提供有偿服务。”1位印刷企业老总的话,说出了业界的期望。窘境之4,技术管理滞后在新雅,继2000年在浙江首家成立民营印刷企业研究所后,近日,新雅又在酝酿把研究所扩大成技术开发中心,进1步强化企业的研发职能。在界龙,新近成立的印刷事业部和物流采购部演绎了“分久必合”的故事。两个事业部上收了下属各子公司的研发、物流功能,准备1个拳头对外,打造新平台,强化综合实力。与此同时,在很多印刷企业,科技处、技术科的职能定位是设备引进、维修保障、技术服务、质量把关等,研发职能并没有被重视,没有被提上议事日程。没有组织架构、没有管理能力、没有公道鼓励、没有价值观的驱动,何来技术?即使已有了技术,技术管理的能力不足,又何来有竞争力的产品?从这个角度来说,技术的超越,不但在于对技术的投入,更在于对技术的管理。转载自:印刷经理人